古代「茶」字作「荼」,最早出現在《詩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續2018年10月19日的〈枸杞的塵世緣--神要她下凡保護百姓!〉。
歷史慢慢的進入到東周時期,而這個時期在中華文化史上稱得上是最具有文化意義的時期。經過幾個世紀文化的奠定,此時的人們在文化、禮儀、智慧上都明顯的成熟與進步。
從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的華麗轉型,意味著農耕文明的飛速發展,國力、民力大大增強。此時更出現了諸子百家文化爭鳴與諸侯爭霸。
當此時人們的生活從「柴米油鹽」的基本需求,發展到以「醬醋茶」為附加的時候,可見人們的物質生活又繁榮了很多。
「荼」之始
根據文化史學者們研究:
古代「茶」字作「荼」,最早出現在《詩經》。《詩經》相傳是孔子選輯,其中搜集整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作品。《詩經》分「風」、「雅」、「頌」三類。
「風」是民歌,「雅」是樂歌,「頌」是祭歌。其出現「荼」字有多處,如《谷風》篇載:「采荼薪橒,食我農夫」,「薪橒」是砍伐臭椿樹作柴燒的意思;又如《良耜》篇載「荼寥圬止,稷稷茂止」,蓼為中草藥,可解毒,此處與荼並提;又如《綿》篇載:「周周朊朊,堇荼如飴」,此處指與堇菜一樣有甘味。
不過,研究者表明《詩經》中的荼字是否指茶,今人仍未定論。據我個人意見是:這其實是文化斷層造成的。其實換個方式理解,把「荼」寬泛的理解成樹上(可以食用)的葉子,而不單純的指「茶」一切也就通了。要把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因素考慮進去,當時的人們還沒有普遍認識茶的各種性狀與功能,所以寬泛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如今不只華人,連外國人也興起喝茶之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茶文化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