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23-07-01 09:00:00作者:青宇
上山下鄉的宣傳照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記不得是哪年哪月第一次讀鍾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但我卻記得當時深深被故事內容震撼,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悲涼。一口氣讀了至少3遍,所以很多片段一直留在腦海中,經歷多年不忘。最近,在偶然的機緣下再次閱讀此書,從字裡行間看到更多阿城想要表達的意涵,於是動筆寫下《棋王》這篇文章的簡介,與讀者分享。
《棋王》的時代背景: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開展了全國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1968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幾乎全部前往農村。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目的地包括雲南、貴州、湖南、內蒙、黑龍江、新疆等地。政府指定的勞動地方,通常是邊區或經濟條件較差的縣。眾多的知青經歷各種折磨,是一代人的悲劇。(註1)
《棋王》的故事簡介:主角叫王一生,是個出身卑微的知青(初中程度),因為家貧,從小就經常餓肚子。對他來說天大的事有2件:一是吃飽,「頓頓飽就是福」,二是下棋,他小學便開始接觸象棋,曾受教於一位撿破爛的老者,從此迷上下棋,一有機會就找人下棋,「何以解憂?唯有象棋」。這兩件事貫穿了整個故事。
先說吃,書中有一段描述王一生吃飯的情景:「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