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21秒,從樹中吸取大自然的養分。(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現代都市生活中,我們很少關注一個最古老卻最被低估的心靈療愈方式——與樹木擁抱。這種簡單的行為正在悄然成為當代年輕人對抗心理壓力的秘密武器。研究表明,僅僅21秒的樹木擁抱就能帶來顯著的情緒改善。為甚麽一棵普通的樹木能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01 「抱樹21秒」:情緒良藥
當你用雙臂環抱樹幹時,體內正在發生一系列令人驚嘆的生化反應如下:
雙重生化反應,可達到大腦自然療癒效果;催產素激增,可以說是情緒的天然穩定劑。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卡.畢德曼的研究發現,肢體接觸會刺激人體分泌催產素,這種被稱為「擁抱荷爾蒙「的物質能迅速降低焦慮感。「當人與樹木接觸的那一刻,掌心的觸覺神經立即激活大腦獎賞系統,就像接收到了一劑天然的抗抑鬱藥。「她在《自然接觸與心理健康》中寫道。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實驗證實,持續21秒以上的身體接觸能使催產素水平顯著上升,這一時長被認為是情緒改善的「臨界點「。
當人體的皮質醇下降時,壓力激素也會自然消退。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森林醫學研究中心監測了300名志願者在抱樹前後的生理指標變化,發現:
他們的血壓平均降低5~8毫米汞柱,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下降15%,心率減慢至平靜狀態。
一位受訪者這樣描述:「我第一次嘗試抱樹時覺得荒謬,但20多秒後突然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安全感,就像回到了母親的懷抱。」
研究發現,樹木釋放的芬多精(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具有鎮靜作用。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顯示,吸入芬多精後,參與者的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形成了理想的放鬆狀態。
「不同樹種提供的芬多精濃度和種類各不相同,」東京醫科大學的山本聰教授解釋道,「松樹和柏樹的芬多精濃度最高,這也是為甚麽在針葉林中散步特別令人神清氣爽。」
02 我們缺的不是藥物,而是與自然的連接
我們缺少接觸自然的時間。(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甚麽是「自然缺失症」?原來這是一種21世紀的隱形流行病。
哈佛大學環境心理學家珍妮特.埃爾森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概念:當代人與自然環境脫節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狀。她的研究表明,現代人每天接觸自然的時間從1970年代的平均4小時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0分鐘。
「我們把自己封閉在方盒子裡,盯著電子屏幕,忘記了我們本質上仍是自然的一部分,」埃爾森教授說,「這種脫節正是許多現代心理疾病的隱形根源。」
我們的大腦在數十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對自然環境的偏好。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觀看城市景觀時,大腦的杏仁核(負責壓力和警覺的區域)活動增強;而觀看自然景觀時,前額葉皮質(與專注和平靜相關)活動增強。
一位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程序員周先生分享:「我曾經一週工作70小時,依靠咖啡和安眠藥度日。後來在心理醫生建議下開始每天抱樹10分鐘,三週後竟然不需要藥物就能自然入睡。這種變化讓我震驚。」
03 古老智慧:抱樹的禪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樹木是生命的象徵。
中國古代就有「抱樹」的概念。《本草綱目》記載了「倚樹養神」的養生法,認為古樹的「精氣」可以幫助人體恢復元氣。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寫道:「老樹歷經風霜,積累地氣,與之相依,可轉化憂思。」
在道家修行中,樹被視為天地之間的使者,既吸收地氣,又連接天空。抱樹被視為一種與宇宙能量交流的方式。
到了現代,抱樹法延伸為城市中的「森林浴」。日本森林醫學之父宮崎良文教授推廣的「森林浴」理念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共鳴。他的研究證明,森林環境中的15分鐘就能顯著改善血清皮質醇水平和腦電波模式。
演員楊女士在社交媒體分享了自己的抱樹經歷:「拍戲壓力大時,我會找片樹林站一會。有次情緒崩潰,抱著一棵老槐樹痛哭,哭完突然覺得所有煩惱都被樹吸走了。現在每個城市出差,我都會找一棵樹『交朋友』。」
我們來看看幾個人從抑鬱到重生的體驗。
北京一位知名大學教授李明(化名)因長期學術壓力患上嚴重抑鬱症。「我曾經一天要吃三種藥物,卻仍然無法正常工作,」他回憶道,「直到有天在校園裡無意中抱住一棵銀杏樹,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定感。」之後,李教授堅持每天清晨抱樹15分鐘,半年後減少了一半藥物劑量,一年後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他現在成為「自然療法」的積極推廣者,在學校組織了「擁抱自然俱樂部」。
失去獨子的張女士陷入長達兩年的抑鬱狀態。傳統治療效果有限,直到她的心理醫生建議她嘗試「樹木療法」。「剛開始我覺得荒唐,但那棵老榕樹粗糙的樹皮讓我想起兒子小時候粗糙的手掌,」張女士哽嚥著說,「我開始每天去公園抱那棵樹,跟它說話,好像在跟兒子對話。慢慢地,我感覺能夠繼續生活下去了。」
張女士的案例被記錄在《自然療愈案例集》中,成為心理治療界研究自然輔助療法的重要參考。
現代人如何「抱樹」?
這裡我們建議您選擇合適的樹,樹齡越長,能量越穩定,建議選擇至少20年以上的樹木,針葉樹(松樹、柏樹)的芬多精含量更高;寬葉樹(如梧桐、銀杏)觸感更舒適,都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還要注意最佳抱樹時間。清晨6~9點:樹木光合作用開始,能量充沛;傍晚4~6點:一天中負離子濃度最高的時段。
如果你沒條件抱樹,那麼不妨試試這些:在辦公室放置小型盆栽,觸摸樹葉;使用木質傢俱,保留自然紋理,收集不同樹種的樹皮或樹葉標本;在手機上設置樹木照片作為壁紙。
樹木歷經四季更迭,卻始終保持生命力,它們教給我們三個生活智慧:
樹不抗拒季節更替,落葉是為了新生,接受生活的無常,輕鬆放下過去。樹木向著陽光生長,卻不急於求成;保持方向,但不焦慮進度。樹根越深,應對風暴能力越強,培養內在力量,外在表現自然從容。
一位禪師曾說:「抱樹時,你不是在抱一棵樹,而是在擁抱整個宇宙。樹教會我們,生活不在於爭奪,而在於扎根當下,向著光明生長。」
下次當你感到壓力山大時,不妨找一棵樹,給它一個21秒的擁抱。這個簡單的動作,可能是大自然送給現代人最好的禮物。我們都可以像樹一樣生活——不爭不搶,卻自成風景。
責任編輯:家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