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人多倫多方臉(本人提供)
【看中國2025年5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中共政壇向來充滿複雜的博弈,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權力角逐。自媒體大V、時評人多倫多方臉在其最新評論中指出,央地關係不僅是中國政治的核心議題,更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甚至可能成為未來政權存續的「定時炸彈」。他認為,當前中國因土地財政崩潰而引發的央地關係失衡,正將中國推向危險的十字路口。
央地博弈的歷史根源
多倫多方臉首先回顧了中國歷史上央地關係的演變。他指出,中國自秦朝以來奉行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始終面臨中央與地方勢力平衡的挑戰。歷史上,漢朝因地方諸侯割據而衰亡,唐朝因藩鎮勢力坐大而崩潰;宋朝與明朝則因中央過於集權、地方力量薄弱,無力抵禦外敵而滅亡。這些案例表明,央地關係的強弱平衡,直接決定了王朝的命運。
這種歷史規律在1949年後依然延續。多倫多方臉將央地關係分為四個階段:毛澤東時代的強中央弱地方、改革開放初期的強地方弱中央、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的中央回歸主導,以及2020年土地財政崩潰後的被動失衡。每個階段的變化,都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經濟與政治格局。
毛澤東時代:中央集權的極致
在毛澤東時代,中央通過土地改革、五馬進京等手段,迅速削弱地方勢力,建立了高度集權的體制。財政上,毛澤東推行「統收統支」政策,地方財政收入全部上繳中央,再由中央統一分配。這種模式確保了中央的絕對控制,但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地方缺乏自主權,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多倫多方臉形容這是「國家級的大鍋飯」,地方政府因無利可圖而缺乏積極性,導致經濟效率低下。毛澤東或許更關心權力而非民生,但這種模式在毛時代結束後,讓中國陷入了民不聊生的困境。
改革開放:地方自主的崛起與失控
改革開放標誌著央地關係的第二階段。鄧小平上臺後,中央放棄「統收統支」,推行「分灶吃飯」的財政承包制,允許地方保留超出中央任務的收益。這一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如同企業般運作,催生了「地方公司主義」。溫州與晉江等地的經濟模式成為全國標桿,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然而,地方自主權的過度擴張也帶來了問題。多倫多方臉以1985年的晉江假藥案為例,說明地方為了追求利潤,不惜製造假藥、假鞋,甚至無視中央的經濟規劃。溫州與晉江的私營經濟迅猛發展,遠超中央的循序漸進計畫,形成「溫州模式」與「晉江模式」。更嚴重的是,地方開始抗拒中央的監管,中央派出的巡查組難以關閉違規工廠,顯示出財政下放導致中央權威的崩潰。這種強地方弱中央的態勢,讓中央擔憂地方脫離管控,甚至重蹈蘇聯解體的覆轍。
分稅制改革:中央重掌財政大權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成為轉折點,標誌著央地關係進入第三階段。中央通過重新分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種,將財政收入的比例從22%提升至55%,重新掌握財政主導權。同時,土地財政和地方債的引入,為央地關係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多倫多方臉認為,這種模式堪稱「中國2000年大一統歷史中的奇蹟」,既保證了中央的控制力,又維持了地方的經濟積極性。
在這一模式下,地方通過土地出讓金獲得主要收入,中央則通過土地用途管制和指標分配控制地方財政。地方官員的「GDP錦標賽」制度進一步激勵經濟發展,形成了中央、地方與市場目標一致的局面。這種模式支撐了江澤民至胡錦濤時期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被多倫多方臉視為改革開放經濟奇蹟的關鍵。
土地財政崩潰:央地平衡的破裂
然而,這種平衡在2020年後開始瓦解,標誌著央地關係進入第四階段。隨著房價下跌,土地出讓金銳減,地方債務問題浮出水面。地方政府過去以土地抵押的融資模式難以為繼,財政收入大幅縮水。多倫多方臉指出,2024年中央的債務置換和轉移支付規模高達20萬億,遠超地方常規收入總和,顯示地方已重新依賴中央的財政輸血。
這種模式讓中國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強中央弱地方」狀態,但問題更加複雜。中央的資金分配效率低下,難以精準識別地方需求,形成了「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扭曲現象。更嚴重的是,地方失去財政自主權後,經濟積極性大幅下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維持收支平衡,採取了極端措施,如跨地區抓捕企業家、拒絕清退低端產業,違背中央的去產能政策,導致產能過剩等問題。
多倫多方臉強調,這種央地矛盾並非地方故意與中央對抗,而是當前體制下地方無可避免的選擇。地方政府的行為已從經濟發展的助力,轉變為阻礙,甚至可能成為經濟進一步下滑的推手。他進一步指出,這種矛盾還可能加劇地區間的不平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如廣東、江浙滬,因其較強的財政基礎,或許能勉強維持運轉;而內陸欠發達地區則完全依賴中央補貼,進一步拉大了區域差距。這種不平衡不僅削弱了全國經濟的整體活力,還可能埋下社會動盪的種子。
兩難抉擇
對於中共高層而言,當前的央地關係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如果繼續強化中央集權,地方積極性將進一步喪失,經濟增速放緩,可能引發民怨與社會動盪。但若放鬆財政管控,地方或許能重拾經濟動力,卻可能再次出現脫離中央控制的風險,甚至導致類似蘇聯解體的後果。
多倫多方臉提到,習近平曾嘗試通過房地產稅和消費稅等改革,試圖為地方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但這些措施因時機不當而失敗。房地產稅在房價崩盤時推出,難以實施;消費稅則因全國消費低迷而無從下手。這些失敗顯示出,重建央地平衡的挑戰遠超預期。他補充說,當前中央試圖通過數字經濟、綠色產業等新興領域為地方開闢財源,但這些領域的收益週期長、風險高,短期內難以取代土地財政的角色,地方的財政困境仍將持續。
央地關係:未來的「定時炸彈」
多倫多方臉最後警告,央地關係的失衡不僅關乎經濟,如處理不當,地方政府更可能與民眾共同成為推翻中共的力量。他半開玩笑地說,與其擔心收復臺灣,不如關注央地關係的裂痕,因為「廣東、江浙滬可能先於臺灣走向自治」。他進一步分析,當前民眾對經濟下行、失業率上升的不滿情緒正在累積,若地方因財政危機無法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這種不滿可能轉化為對中央的不信任,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社會動盪。
他認為,對於央地關係的未來,無論選擇哪條路,中國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