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圈噩耗頻傳 半年40位青壯年學者離世(組圖)


火葬場
中國高校青壯年學者密集離世。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綜合報導)中國大陸高校圈可謂噩耗頻傳,青壯年學者密集離世。近日,43歲的安徽大學教授胡大喬正在講課時突發疾病,最終去世;53歲的浙江大學副教授朱大星因病離世;38歲的浙江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張為艷因病去世。有學者不完全統計:不到半年時間,有40位青年學者不幸去世。

43歲的安徽大學教授胡大喬因突發疾病去世

澎湃新聞消息,中共黨員、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胡大喬,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9月21日在合肥不幸去世,年僅43歲。她2024年12月晉升教授,生前曾培養研究生20餘人。

胡大喬,本科畢業於安徽大學後留校工作至今,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赴美國公派訪學一年。她生前擔任安徽省科技廳專家庫成員國際期刊審稿人,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

網易消息指,關於胡大喬去世的原因,據學生透露,胡大喬是在給新生講課中突發意外,因為腦溢血不幸離世。當時胡大喬正在上課,課堂上有100多位學生。還有學生告知,胡大喬有2個兒子,小兒子才4歲,大兒子7歲,丈夫同是高校教授。

53歲的浙江大學副教授朱大星因病離世

網易9月23日消息,浙江大學文學院發布訃告,中共黨員、浙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朱大星因病治療無效,於2025年9月有22日在杭州去世,享年53歲。

消息指,朱大星早年在浙大古籍研究所學習,接連拿到碩士與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2007年晉升為副教授。朱大星主要從事敦煌學與道教文獻研究,早年曾被派往早稻田大學訪問學習,曾在《文史》與《文獻》等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57歲的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張敬病逝

澎湃新聞報導,中共黨員、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9月21日在上海逝世,年僅57歲。

張敬曾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主編教材1部,申請專利2項,科研成果豐碩。她主要研究非編碼RNA在胚胎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分化中的調控作用等,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等眾多科研項目。

38歲的浙江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張為艷因病去世,後期無錢醫治

九派新聞8月14日消息,日前從寧波大學醫學部獲悉,該校醫學部特聘副研究員張為艷因病去世,年僅38歲。據悉,張為艷生前罹患低位直腸腺癌並肝轉移等重疾,1年多後離世。

32歲的湖南醫專體育老師閔寧鋒猝死

9月23日,網易消息指,近日,湖南醫藥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發布一則悼念公告,年僅32歲的安保宿管科負責人閔寧鋒老師因突發疾病不幸離世,令人扼腕。其妹妹始終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哥哥身高一米八、平日健壯有力,怎麼說走就走了?

消息稱,在大家的印象裡,閔老師體格健碩、神采奕奕。就在他離開的前幾天,仍堅持帶領學生們做晨間操。看他和同學們的合影,渾身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人,竟在32歲這一年永遠告別了世界。

2025年剛剛過半,青年學者去世已超40位

知乎「蔚青學者」6月20日發文《刺痛人心!2025年過半,青年學者逝世已超40位》指,近期,又有多位青年教師去世的消息。據已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2025年才過半,去世的中青年學者已達40位」。這些學者,有因疾病醫治無效、突發疾病,還有的倒在出差在外的會議中,最年輕的才30歲出頭。

學者
學者
學者
(圖片來源:知乎用戶蔚青學者)

對此,有大陸網友認為是接種新冠(COVID-19)疫苗所致:「肯定是帶頭打疫苗了。」「應該問是不是打了三針。」「打了新冠病毒疫苗後,我是活一天賺一天的想法。」

還有網友感嘆:「一天連續爆出3位英年早逝的教授!」「大學教授不是年年體檢的嗎?看來體檢也沒啥用。」「現在有這麼多高級知識份子年紀輕輕就離世!」「這兩年心梗猝死的人感覺好多。」「今年去世的人特別多。」「大家保重,更要深思為什麼會這樣?」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