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MP Materials公司擁有的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礦與加工設施(圖片來源:George Rose/Getty Images)
最近西方的煩惱不再是俄烏戰爭這盤涼透的黃花菜如何加熱後再吃,而是北京10月9日頒布的兩項稀土管制新規。新規終於挑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稀土市場秩序的管理者與規則制定者。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對此態度三天之內急轉彎,從對中國發「雷霆之怒」並聲言要對中國所有輸美商品徵100%關稅,並伴之以「不會再有川習會了」的威脅,到10月12日放下身段給中國發了一塊安慰糖,稱「美國想要幫助而非傷害中國」,再到美國財長貝森特10月13日表示表示中美元首會談將按計畫舉行——這場戲劇性劇變的關鍵,應該是所有關於稀土供應的示警檔都已經送達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那張巨大的辦公桌上了。
中國緣何主動出擊?
川普在與習近平通話之後,對外預告將有三場會面,原定將於10月下旬在吉隆玻或在韓國舉辦的APEC峰會期間將有川習會,2026年將與習近平互訪。美國投資業據此判斷美中關稅戰將有較為理想的結果。10月9日中國商務部公布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兩項規定之後這個回合之後,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再起。
重點其實是中國為何在此時轉守為攻?此前美國是主動進攻方,中國是被動防守方,但這個回合中國成了進攻方。要回答這問題,一看時機的選擇,二看中國這兩大管制新規管制什麼。(《華爾街日報》將最近中美關稅戰這個回合的拳腳來往寫得很清楚)
先看時機的選擇。儘管川普預告10月下旬川習會將於亞洲某地舉行,但增加談判籌碼的舉動一直在進行。9月29日,美商務部發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美「實體清單」等的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即使子公司業務與國家安全毫無關聯,只要母公司被列入清單且持股超過50%,便會受到無差別牽連,保守估算,中國企業超3000家或被波及,涵蓋晶元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全鏈條。對此前美國針對china+1的高關稅與這輪穿透性管制風暴,中國論者稱為「一滴血原則」,認為此舉是要從供應鏈底層掐斷中國科技企業的命脈。10月9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加強稀土相關物項出口管制的公告,算是對美國管制風暴的回應。
再看中國稀土管制的具體內容。本次出口管制涉及中重稀土、稀土設備和原輔料、超硬材料、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尤其是自11月8日起,新增對鈥、鉺、銩、銪、鐿五種稀土元素的出口管制。至此,所有中重稀土元素均已納入中國出口管制範圍內。兩項新規特別提到「出口非管制的貨物、技術或者服務,出口經營者明知其用於或者實質性有助於境外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稀土二次資源回收利用活動的」,必須依照規定,應當在出口前向商務部申請兩用物項出口許可。未經許可,不得提供。而對技術出口的管制時間,則是當天即生效。
美方受到的打擊有多重?
這對川普的稀土產業政策十分不利,美國原來的設想是從現在開始投資、參股,建設加大扶持由美國控制的稀土產業,這一過程中通過盟國從中國獲得技術(類似於中國通過中間國家從美國獲得晶元技術),五年過後,必有小成。沒想到的是兩部新規覆蓋含有0.1%及以上中國重中稀土產品及相關生產環節。此外,對於大部分軍事用途的出口許可,中國「原則上不予許可」;涉及研發具有潛在軍事用途的AI的出口申請,中方也將「逐案審批」。
中方毫不隱諱地宣稱,針對稀土在內的全套反制策略,不僅瞄準美方高科技產業(包括先進位程邏輯晶元、高性能算力晶元,及其製造設備在內)和軍工產業有關稀土的供應鏈-產業鏈軟肋,而且精準復刻美方習慣使用的域外長臂管轄(技術以及工具的「一滴血原則」)以及最新出臺的50%股權穿透管轄。
美國普遍認為,半導體供應鏈如今尤其容易受到中國此類舉措的衝擊,因為大型晶元工廠依賴於提供專用設備、複雜工藝和最終封裝的企業生態系統。在美國本土產能整體上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對稀土的管制新規「對美國的AI公司來說是真正的痛點。」中國頒布新規當天,《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認為中方最新出臺的涉稀土措施被強力執行,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10月13日,《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基斯.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撰寫了一篇《從汽車到戰鬥機:中國新出口限制或對全球造成沈重打擊》的分析文章,從汽車和電腦晶元,到坦克和戰鬥機,近期中方出臺稀土新規,覆蓋範圍之廣,可謂適用於全球。而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之際,此舉將大幅提升中國對關鍵製造業的影響力,不過,他認為中方在稀土出口管理上「參考了」(has modeled)此前美國針對全球部分最高性能電腦晶元的貿易規定,但稀土的應用範圍比美國的晶元用途更為廣泛,全球範圍內,軍工製造業和汽車行業是兩大脆弱行業。
中國如何成為全球稀土秩序「管理者」?
稀土斷供的嚴重性已經無需西方國家的專家反覆提醒,要害是如何才能不讓中國卡脖子,創建自己的稀土產業已經成為共識,美國川普政府與歐盟均表示要有所行動,但要達成目標,卻並非易事。
中國的稀土產業從1990年代發展至今,起初完全是野蠻生長狀態,2010年中國政府在看到該產業的重要性之時也擔心失控造成嚴重污染,開始規範,結束了私企游擊隊小打小鬧的狀態,改由國家隊擔綱,依靠強大的國家意志支撐,用15年時間、歷經三代工程師、投入數百億美元,建立了稀土開採到精煉的產業體系。
據美國專業人士預測,稀土產業產出,最樂觀的預期也需要五年,且離解決龐大的需要還差得老遠。據美國地質局今年頒布的報告,2024年世界十大稀土生產國當中,中國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稀土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約69.23%(截至2024年)。在稀土的開採和加工方面都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產量位居第二的美國僅佔11.5%。雖然中國儲量接近全球一半,但在過去曾一度支撐起全球90%的市場需求,這凸顯了中國在加工和提煉方面的能力,行內稱為「全產業鏈優勢」。這一優勢就是中國成為全球稀土市場秩序管理者的憑仗。就算美國現在急起直追,中國也還有五年機會視窗。(半島電視臺網站引據美國國家地質局報告,詳細報導了各國的生產能力)
美國短期為何無法構建稀土產業鏈優勢?
中國構建稀土的產業鏈優勢全賴國家意志,但美國卻沒有同樣優勢。
首先,一國的產業政策必須要有連續性。且不說美國總統有任期限制這一因素,僅如今美國內部政治分裂勢如水火就導致產業政策缺乏連續性。近十來年兩黨政府的產業政策陷入內耗極大的「翻烙餅」式折騰。比如川普1.0時期批准的美加拱心石XL,拜登上臺就廢了;拜登花鉅資推廣的各種綠能項目行至半道基本沒有產出,川普上臺後全廢了。稀土這行來,最樂觀的預期是從投資到產出最快也得以五年為期,川普那時已經屆滿榮退,就算是本黨接任,不翻烙餅,其「遺策」是否被忠實執行,實難逆料。
其次,兩國體制不同,美國不可能效仿中國的國家投資,需要激勵私人投資。目前川普政府強行參股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為商界、投資界與媒體共同詬病。即使川普本人,利用「給政策開綠燈」這種方式小打小鬧地與大公司交換「參股」可以,但想在某些行業強迫企業全資投入不可能。高科技稀土開採提煉這種高污染在中國是政府頒發「通行證」,在美國不可能。美國奉環保為國策歷經幾十年,在民主黨運用聯邦財政資助的情況下,環保人士、環保NGO、環保律師早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利益聯盟,加上美國人的環保意識現在也非常強,就算川普發了通行證,企業投資這個行業之前,恐怕也得考慮自己能否應付得了環保集團的巨大壓力。
這就是從今年4月川普開打對華關稅戰以來,遇到中國祭出「稀土牌」時就不得不降低調門重新邀請對方回談判桌的重要原因。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