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古代,君王经常自称为寡人。寡人并非是什么人在高位,孤家寡人的意思,也不是作为一种谦词来用的。寡人是指“寡德”之人,古人认为君王应该是能力与道德兼具的圣人来做的,讲究“以德配天”。看到一些观点认为,寡德之人的意思是想提醒君王,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
实际上,古人讲的“圣者为王,以德配天”根本不是这样的理解。那到底为什么拥有天下的君王要称自己为寡德之人呢?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以德治天下
宋朝在历史上是很富有的朝代,这与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有关系的。一日,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乘以出入?”上笑日:“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宋太祖赵匡胤不认为财富是自己的,他知道自己是为天下人守财。上天赋予这样的权利,不是让君王来享受的,其责任之大,必须时刻修身正己,还时时担忧自己没有完成好天命大任。如此,作为君王又怎么能觉得是因为自己了不起,德行出众才有此地位的呢?又怎么能时时只想着自己的得失呢?真正圣明的君王他们本来就知道若“以德配天”,自己的德根本不够,哪里是自谦德寡。
《吕氏春秋.尚德》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舜继承天子之位后,南方的三苗屡次捣乱和侵犯,后来“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尚书.大禹谟》)帝舜便大施文教,又在两阶之间拿着干盾和羽翳跳着文舞。经过七十天,苗民不讨自来了。湘乡一带三苗居住地有韶山,也是因舜南巡时曾奏韶乐于此地而得名。据说当时作乱中的苗民将帝舜团团围住,形势危急。此时舜命人奏起了韶乐,一时间百鸟合鸣,凤凰来仪。苗民因此被感化,放下武器。
帝舜以此告诉后人,为何修德?德不是我们现代人认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只与精神层面有关的存在。德是最实在的,他可以融化一切不正的,能以完美的方式解决一切问题,能穿透任何屏障和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身居君王之位必须修德,真正历史上圣人为王的君主都是以德治天下。
黄帝治理天下十九年,百姓喜乐,天下太平。但黄帝认为还可以将天下治理的更好,因此两次向广成子问道。第一次他问:“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回:“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听后,退回悟道。后来黄帝再次向广成子问道,这次他问“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这次广成子传了他至道的精华,黄帝因此得道飞升。
皇帝为什么留下乘龙归真?
传宋 陈容〈神龙沛雨图〉,绢本水墨,210.5×114.6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君王的天命仅仅是让百姓富足吗?生命积德行善,只是为了换取一时一世的享乐吗?黄帝第一次向广成子问治天下,被说舍本逐末,而第二次问治身,最后得道乘龙飞升,跟随黄帝修行的后宫及大臣也一同飞升。皇帝留下乘龙归真,是告诉自己的百姓和后人,教化百姓积德行善不是为了获得短暂的享受,而是为了走上修行之路,真正脱离红尘。这才是君王作为天子要为百姓做的,是治天下的根本。
圣明君王以寡德警醒自心,想的是如何能够“以德配天”,行使对民众教化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我对德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德者有福报,德确实可以换来名利情的享受,但德却不是用来干这个的。平时经常会想我吃苦了做好事了,积德了以后能有个好报,能获得名利情。但是所谓享福消福,把可以让自己回归,彻底脱离红尘苦海的德,这么宝贵的东西换成一时的享乐,实在是太浪费了。古时的修行之人哪里看的上这些名利情,躲还来不及,可能也是对此心知肚明吧。实在是要想真好,必须要了啊。
责任编辑:紫萌 来源:正见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