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長 習近平衰弱馬雲歸來(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9-17 21: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馬雲
馬雲。(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 via Getty Images )

馬雲預言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被打臉

2015年1月8日,馬雲在公開場合稱:「京東將來會成為悲劇,千萬不要去碰京東。」這句話立刻引發各方解讀與爭論。

當晚,雙方迅速做出回應。馬雲在微博及來往社交平台上澄清,強調這些言論其實是自己與一位朋友聊天時所說,但該朋友在轉述時並未完全表達他的意思,導致被斷章取義。他在發文中表示深感歉意,甚至坦言「眼淚掉下來了」,顯示出他對引發誤解的懊悔與誠意。

幾乎在同一時間,京東也以幽默又帶有自嘲的方式回應。官方微信號「京東黑板報」發文,開頭便以「大師」二字暗諷馬雲的「好為人師」之態,隨後寫道:「讓你如此操心,使我淚流如注」,表達出對馬雲言論的戲謔與不以為意。文章中,京東稱對馬雲的評論感到「莫名其妙」,並指出雙方的商業模式不同,「不必妄自多情」,巧妙化解了可能的緊張氣氛。

京東甚至寫道與馬云「相約百年」,並強調「時間是公正的和事老」,暗示歷史與市場將給出最終答案,而不是靠一時的言語評斷。

馬雲的京東悲劇論,卻沒想到自己接下來將進入「悲情的角色」。

馬斯克馬雲去哪了?

在2021年的一次公開對話或訪談中,馬斯克曾語帶關切地提出:「馬雲去哪了?」這句簡短的疑問,看似平淡,卻暗含深意。

當時,馬雲自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後,幾乎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對國際投資者和科技圈人士而言,馬雲不再只是阿里巴巴的創辦人,他代表了一個迅速崛起的中國民營企業模式,也象徵著科技創新與財富極速累積的可能性。馬斯克的疑問,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即便是最成功、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家,也可能因政治環境的變化而瞬間消聲。

這句話同時引發了一種更廣泛的討論——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掌握自主權?馬雲的淡出,被不少觀察者解讀為「軟封殺」或「白手套效應」的典型案例:企業家的成功雖然耀眼,但仍需服從於國家政策和權力框架之下。馬斯克的簡單疑問,其實是一個國際視角下的深刻省思——在中國這個特殊的經濟和政治環境裡,成功與安全並非必然相伴。

下面我們來看看馬雲的起起伏伏

2014-2019:巔峰期

螞蟻金服(後來的螞蟻集團)和阿里巴巴快速壯大,馬雲成為中國首富之一。

2019年9月,馬雲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但仍掌握公司重大影響力。

當時媒體和市場普遍認為,馬雲將以金融科技和公益作為新舞臺。

2020年:危機爆發

2020年10月,馬雲在上海公開演講批評中國金融監管體系過於保守,稱「監管像『百年前的規則』」。

2020年11月,螞蟻集團原計畫的370億美元IPO被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突然叫停。這被外界視為官方對馬雲和民營企業權力過大的警告。後續一段時間,馬雲極少公開露面,引發「馬雲失蹤」的網路熱議。

2021年:淡出公眾視野

中國對科技企業監管加強,阿里巴巴被處以反壟斷巨額罰款。

馬雲仍保持一定的私人活動,但國際媒體幾乎看不到他的公開演講或活動。

2022-2023年:零星露面

馬雲開始以私人身份參加少數國際會議或公益活動,例如在東京、日本、香港的偶爾出現。

他明顯減少對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的直接影響,專注於公益與教育(如湖畔大學)。

媒體稱這是一種「軟封殺」,即允許他存活,但限制政治與商業影響力。

馬雲的遭遇被分析為中國民營企業家「天花板效應」的典型案例:即使商業成功,也必須在政治和政策框架內活動。

如今是最後的回歸?

在隱匿三年之後,馬雲終於再次回到公眾視野。2025年9月,他重返阿里巴巴,重新進入核心決策圈,並將重點放在人工智慧與外賣業務上。這一消息無疑引起了市場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與熱議。

然而,這次回歸咎竟意味著什麼?馬雲是真的再也不會離開,重新掌握公司命運,還是僅僅一次短暫的「象徵性回歸」?在中共政壇持續震盪、國家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的時刻,馬雲的回歸是否真的能拯救中國經濟?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並不樂觀——現實告訴我們,即便是馬雲這樣的商界巨擘,也無法單靠個人力量扭轉整個國家的經濟頹勢。

更令人感到悲涼的是,馬雲的再次出現,或許注定帶有悲劇色彩。他回來的意義,可能不在於創造奇蹟,而是見證中國經濟的進一步衰落。中共治理下的中國,資源分配與政策環境已顯示出無力回天的跡象,經濟有可能退回到1992年之前的原點。馬雲是否能改變這一命運?答案幾乎注定是否定的。

2025年4個月内5位絕命的企業家 説明了什麽?

如今,我們只能拭目以待——見證這位曾經叱吒商界的巨人,面對一個可能已經無法挽回的經濟現實,他的回歸,究竟是重生,還是見證更加深沉的絕望。

不過,相比那些跳樓自殺的企業家,馬雲似乎還算是幸運的。2025年短短四個月內,中國商界連續發生震驚社會的悲劇——五位大佬級企業家先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事件究竟反映了怎樣的絕望?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原因?

4月份,紹興的紡織業大佬畢光鈞,年僅56歲,從高樓一躍而下;5月份,西子電梯的創始人劉文超,54歲,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6月份,浙江建設投資董事長瀋康明,54歲,跳樓身亡;7月份,靚家居老闆曾育周,53歲,亦走上了相同的道路;同月,居然之家的董事長汪林朋,57歲,也傳出跳樓消息。短短四個月,五位企業家相繼殞命,年齡都在50至60歲之間,彷彿商界的黃金年代與個人命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讓人感到震驚,也引發了對中國民營企業家生存環境的深刻反思。這些企業家曾在各自領域叱吒風雲,建立起巨大的財富和影響力,但在政治、經濟壓力與制度環境的雙重夾擊下,他們的成功與安全似乎並非同義詞。短短數月內的悲劇,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民營經濟環境的脆弱,以及部分企業家在極端壓力下的無力感與絕望。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雲的「幸運」顯得格外突出——他雖然曾經被政策壓制、被迫淡出公眾視野,但至少保住了生命與行動自由,得以再次回到企業決策核心。相比之下,那些選擇跳樓的企業家,他們的命運則令人唏噓,也為中國商界的生存現狀敲響了警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