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吃藥沒效?三招擺脫反覆蕁麻疹(組圖)

作者:余筱琪 整理 發表:2025-09-20 14: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皮膚癢
慢性蕁麻疹反覆發作,壓力才是隱形黑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清晨?剛睜開眼,卻發現皮膚上一塊塊紅疹猶如「突襲般」冒出,癢得讓人坐立難安。拼命回想昨晚到底吃了甚麼,懷疑是不是海鮮、牛奶、藥物惹禍?趕緊到診所打一針止癢針,症狀稍緩,卻在隔幾天又「捲土重來」。一週、兩週,甚至好幾個月過去,所有懷疑過敏的食物都停掉了,問題卻依然揮之不去。這樣的折磨,不只是皮膚上的難受,更讓人情緒低落、工作受影響。

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社群媒體發文指出,這類「久治不癒的過敏」其實多半不是食物或環境惹的禍,而是隱形壓力作怪。洪醫師直言:「慢性蕁麻疹的真正凶手,不是海鮮、藥物,更不是塵蟎或貓毛,而是壓力。」

蕁麻疹背後的隱形黑手——壓力

慢性蕁麻疹,又稱「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是一種由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起的皮膚病,只要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被歸類為慢性。患者往往在一天之內多次出現大片紅腫疹塊,不只癢得難受,還可能伴隨血管性水腫,導致嘴唇、眼皮腫脹。

洪永祥指出,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達78%的慢性蕁麻疹患者,在發病前半年都承受高度壓力,尤其是30至40歲族群最常見。換句話說,這是一種「身心皮膚病」,心理壓力與皮膚反應互相牽動:壓力導致皮膚癢,癢讓情緒更差,情緒再反過來加重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不是食物過敏 而是多重機制交織

傳統上,大眾容易把蕁麻疹歸咎於食物或藥物過敏,但洪永祥強調,真正的食物過敏在慢性蕁麻疹中只占不到1%。相較之下,更多的病人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衡、腸道菌群異常,或心理壓力導致症狀反覆發作。

他解釋,部分患者屬於「誘發性蕁麻疹」,像是遇到冷熱變化、摩擦或壓迫,就會出現俗稱「皮膚畫紋」的現象;也有約35%至40%的患者體內存在自體抗體,刺激肥大細胞持續釋放組織胺,讓紅腫癢無法停歇。另有最新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隨腸道菌群失衡,例如短鏈脂肪酸下降、有害菌增加,導致腸道通透性上升、全身性發炎。這些都讓「皮膚紅疹」和「壓力」成了互相糾纏的病因。

三大策略緩解症狀

洪永祥分享自己30年的臨床經驗,提出三個被證實能有效改善的方向。他表示,若能堅持3個月,多數患者都能明顯緩解甚至痊癒。

遠離加工食品

香腸、火腿、含色素飲料等加工食品,常含有假性過敏原,容易加重症狀。改吃天然蔬果、原味堅果與新鮮蛋白質,給皮膚一個「減毒生活圈」。研究也指出,避開食品添加物後,有7成以上患者可維持長期緩解。

學會紓壓

壓力才是最重要的「病源」。洪永祥提醒,最有效的不是避免食物,而是練習舒緩情緒。每天花10至20分鐘進行腹式呼吸、冥想、運動,或與朋友、家人互動,都能逐步中斷惡性循環。必要時,醫師也會搭配抗焦慮藥物協助患者度過急性期。

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與高纖飲食能修復腸道環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從腸道守護皮膚

補充多菌株益生菌與足量膳食纖維,有助於修復腸道環境,減少發炎反應。研究顯示,益生菌搭配抗組織胺藥物,能顯著改善蕁麻疹的活躍度。日常飲食中加入高纖蔬果與全穀類,對皮膚健康大有助益。

核心在「生活調整」

慢性蕁麻疹不只是皮膚問題,它的長期折磨往往影響睡眠、情緒甚至腎臟功能。洪永祥提醒,若合併慢性腎病變,症狀更可能惡化。因此,除了醫師開立的藥物,患者更需要正視生活習慣。避免加工食品、重視紓壓、補充益生菌,這三大關鍵看似簡單,卻是最核心的解方。

洪永祥醫師最後強調,與其一次又一次挨針、吃藥,不如從源頭改變日常。當壓力獲得釋放、腸道回到平衡,皮膚才會真正得到安寧。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洪永祥醫師臉書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